為什麼你要忘記O2O?

Photo of author
Written By CMO

HubSpot One曾經撰寫一篇關於O2O的吐槽文《O2O互聯網土逼亞文化》,喜聞樂見的是,O2O這種亞文化已經真正變成了主流文化。各種形形色色的互聯網人的口中,O2O成為了必聊的話題。作為一個清醒的數字行銷者,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小蘋果“般的概念呢?今天HubSpot One再次跳出來做一次“跳梁小丑”,奉勸大家儘早忘記O2O。且聽娓娓道來。

人類已經再也無法阻擋O2O了
人類已經再也無法阻擋O2O了

O2O很時髦嗎?

O2O聽起來很時髦,一些習以為常的互聯網現像都可以冠以O2O。譬如,在O2O這個概念出現前很多年,航空公司開始推電子客票。這也是一種Offline2Online。航空公司推動的主要方法是硬推+利誘。現今很多其他行業的線下到線上轉型也大致如此。再有在O2O這個概念出現前很多年,銀行就開始出現網銀,那也是Offline2Online。證券交易所不用每天擠破腦袋,那也是Offline2Online。在互聯網誕生還沒有萬維網的年代,寫信不用跑郵局可以用email,那也是Offline2Online。

反之亦然,在O2O這個概念出現前好多年,淘寶就可以線上交易線下快遞。把線換成電話線(其實還是這根線),好久之前就可以通過電話送幾桶純淨水到家。這些也算Online2Offline。我們舉了這麼多例子,無非是想說明一個道理, O2O是一個精心包裝的再定義,它是互聯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為什麼O2O會熱起來?

所有互聯網行業的焦點都是由資本的流動方向決定的。比起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公司,傳統的大型企業的實力雄厚得多。那些傳統的線下企業財力雄厚,在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往往又開始憧憬線上行銷渠道。這時O2O就彷佛夢幻般的解決方案擺在他們面前。 “線下拉客,線上服務”的基本是線下能為拉客買單。線下作為行銷者,很多時候你的身價都和你所掌握的行銷預算的大小相掛鉤。因此這些企業便是所有爭奪的熱點,而O2O也成為了敲門磚。企業會從線下獲取許多線上的結果,於是O2O部門在評估業績時就可以大書特書。

互聯網行業其實和娛樂圈很像,每每需要新熱點推進。這給局外人“貴圈好亂”的印象。其實國內的互聯網行業有這番亂象並非偶然,這是由兩方面的影響共同造就的。

首先是台灣網民對陌生線上服務信任感缺乏。淘寶剛開的那幾年,如果你的網店沒有個實體店你的可信度會大大降低。易趣失敗的部分原因也在這裡,那就是在交易完成前無法透露聯繫訊息。逼不得已,線上服務只好在線下尋找存在感。包括51job,十多年前你還可以在報攤買到它的印刷物。這方面需要漫長的時間來解決,當下一代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角時自然會克服。就像信用卡剛剛進入社會時鋪天蓋地的信用卡不安全的新聞和輿論,現在已經成熟得多。

另一方面是國內互聯網數字行銷知識缺乏。許多轉型的企業往往數字行銷方面的人才較為薄弱,而傳統方面過渡來的仍然有較高的主導權。在嘗試了網絡推廣的失敗之後自然而然地會回歸線下。這是一種對線上問題的逃避。對於中小企業來講這更可能是暴死的捷徑。

不說O2O那說什麼?

有的人說O2O是一種行銷模式,也有人說O2O是一種行銷渠道,更有人說O2O是一種思維模式。而HubSpot One要說O2O不是這些,也不是紅外、藍牙、二維碼、NFC、線下消費線上支付,屁都不是。把O2O替換成“互聯網”三個字一樣可以說通。以後一定還會有O2O v2.0,v3.0的出現,但是那和USB 1.0、2.0、3.0絕不是可以類比的進化對象。因為O2O從一開始就屁都不是。

如果非要說O2O,讓我們換兩個詞:整合行銷(Integrated Marketing)和移動行銷(Mobile Marketing)。這兩個詞才是全世界都能聽懂的詞,而且這兩個詞才真正說到點上。一邊整合行銷注重的是各個渠道之間的延續和互動,一邊移動行銷注重的是場景和體驗。

最後順帶說一句,如果你去唸的MBA學的是O2O,你真該換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