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建設這趟渾水

Photo of author
Written By CMO

水至清則無魚

最近見了很多中小企業“老闆”,我問到他們的生意來源時,他們很多都說是熟人介紹。我再問“為什麼不做個網站呢?”他們的回答是“已經有了”。然後他們興致勃勃地讓我看他們的網站。

“哇,好精美啊!好多flash,好漂亮的頁面!”我想,他們期待的是這樣的回答。事實上也是這樣,即便是在騰訊,Google這樣的公司也是以“好看”作為衡量網站好壞的標準。君不見,那些網站“設計師”……等一下我實在覺得拗口。君不見那些網站“美工”可都是有證的,藝術設計,視覺設計,美術專業。他們就是除了HiPPO會告訴你“因為整個網站是藍色的,所以這裡也要用一個藍色的按鈕”的一群人。

這就形成了國內互聯網一個怪現象:產品經理以抄襲為生,美工們以證書為生。這是題外話。且不說這個,這些中小企業的“老闆”們,都花了多少銀子做這精美的網站呢?少則一萬,多則兩三萬。業界良心啊!沒再坑多估計也是因為老闆們討價還價的技術一流。但這還沒完呢,為什麼?因為這才頭一年,第二年還得要收錢。想改個內容呢?對不起,也要收費的。想改版呢?這可要大修了啊!

所以,搞網站建設的其實是一個現時在台灣非常好的行當。只要去商業街每個店鋪問:“大娘,5000塊給您建個網站好不好?”大娘就急著掏錢了。畢竟這小生意一躍而成為dotcom了啊。

台灣沒有數字行銷

在聽到下面這則笑話之前,我一直深信台灣有數字行銷,只不過數字行銷人才都去“精英企業”了。我的合夥人阿龍跟我說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請來了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做演講。很多人佇立在宣傳易拉寶面前搞不懂這人是乾嘛的。不是比爾·蓋茨,喬布斯也仙人已逝,他算哪根蔥啊。

不像美國這樣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整個經濟都建立在行銷學上,台灣脫離計劃經濟才數十年而已。台灣的互聯網專家和國外的互聯網專家之間有許多相當大的區別,那就是我們的專家喜歡談Google,談騰訊,談阿里巴巴,談3Q大戰,總而言之我們的專家們喜歡聊“佈局”談“資本”。而國外的互聯網專家們除了談Facebook,談Twitter,談Google,談LinkedIn以外,更喜歡談收益,談中小企業投資回報率,談轉化率,談多渠道組合,談Growth Hacking。

數字行銷在國內外有著顯著的定義上的區別:在國內數字行銷僅僅包括一小部分SEO,剩下的都是廣告投放(Advertising)。而這廣告投放包括了相當大的線下媒體的投放。對不起在投放前面還需加上“無腦”兩個字。

要不要趟這渾水

話說回來,究竟有多少人訪問中小企業“老闆”們的網站呢?有,至少有老闆本人,還有老闆的親戚。他們會把網址印在名片上,有的還問我花幾千塊能不能把網站的二維碼搞到名片上。這就叫Knowledge Gap。我有一個朋友做餐飲媒體的,拉了一群編輯寫手寫了好多美食評論,然後發佈在各個手機媒體上。他經常說昨天我又多了多少關注,昨天又有多少人看了我的文章。那麼我問他:

-“有多少人來你的網站呢?”-“沒有。”
-“要是那些媒體跟開心網一樣不行了怎麼辦呢?”-“再弄新的。”
-“那你的收入從何而來呢?”-“找飯店收錢,我們幫他推廣。”
-“那假如我要做一個上海餐館而你只有500個上海關注者呢?”-“他們不懂這些,他們只要覺得我的餐館在網上了就願意掏錢了。”

這就是了,訊息的不對稱嘛。在台灣互聯網發展的今天,中小企業者對互聯網的認識還停留在這個階段,一個認識到互聯網重要性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網站變成自己的銷售渠道的狀態。在網民大眾對互聯網使用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那些商家們卻跟不上節奏開拓自己的數字行銷,這顯得非常不協調。

誰來拯救台灣的數字行銷呢?

所幸的是,還是有很多草根的孤膽英雄,和HubSpot One一樣沒有趟這渾水,為了讓那些“老闆”聰明起來而努力。因為只有他們“繁榮”了,台灣的互聯網乃至台灣經濟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