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行銷的渠道選擇,投入和效率

Photo of author
Written By CMO

HubSpot One是什麼?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極究的造詣”。好比武功,我們總要練得登峰造極。HubSpot One一直推崇的是高效的數字行銷手段。而高效的行銷手段除了要有巧妙的創意之外還需要在不同行銷渠道中進行甄別和選擇。在年初我們討論2014內容行銷趨勢的時候我們曾經分享過一張內容行銷大矩陣,見下圖。在這張大矩陣中我們可以發現內容的展示有著各種各樣載體。可以是心理測試,可以是小遊戲,可以是競賽,也可以是行業報告。總之,你可以用多種方式來編撰你的內容,將訊息傳遞給你的目標受眾。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拉動銷售,增加品牌認知度和權威性。

內容行銷矩陣,(本身也是SmartInghts成功的內容行銷案例)
內容行銷矩陣,(本身也是SmartInghts成功的內容行銷案例)

本月早些時候FIRST10和SmartInsights又再度推出了一張內容行銷的新的矩陣圖。為了使大家讀懂這張圖,HubSpot One已經把它翻譯成中文,我們來看看第二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內容行銷渠道矩陣
內容行銷渠道矩陣

在此HubSpot One給出內容行銷渠道選擇的幾點啟示

不要一味地追求低成本

我們知道,選擇行銷渠道並不是一味省錢,也不是總是價廉物美的。為什麼呢?理由有三點:

  1. 市場上總有你可以買得起的流量,總是有既便宜轉化率又高的流量,但是往往這些流量都少得可憐。遠遠無法滿足你業務的需要。
  2. 不同渠道覆蓋的群體是不一樣的,為了某種特定行為特徵的群體你會去買那些貴的流量。比如電視廣告。
  3. 你會不可避免地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為了進行這種市場份額的博弈,你會非理性地投放一些低產出的渠道。

在上面這張內容髮布矩陣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行銷者面對著多種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進行某種組合的內容投放。這裡我們不說廣告投放而說內容投放的原因是我們正在討論的範疇比廣告大得多。

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坐標,四個像限。在四個角上有流量和效率的四個組合。請注意這種表示方式並不在於說這些渠道孰優孰劣,而是告訴行銷者對其結果要有科學的預期。比如說高流量低迴報率並不一定不好,因為它或許很便宜。高流量高轉化率也未必最好,因為那可能單位成本昂貴。 (注:這裡的流量其實指的是能夠覆蓋的目標群體:“reachness”。)一些看似不需要“太花錢”的渠道,如部落格行銷,實質上非常消耗資源(時間、精力)。

把精力放在自有媒體上

在圖中,紅色為付費媒體,橙色為自有媒體,綠色為寄生媒體。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些社交網絡(其實還應該包含YouTube)具備著付費媒體和寄生媒體兩項功能。對於你的粉絲,他們是寄生媒體;同時你也可以投放付費廣告。我們可以看到,對社交網絡的忽視是內容行銷的大忌。另外,雖然HubSpot One對於Facebook關注轉發在高流量高回報率的象限並不太認同,我們還是同意下半部分的那些媒體屬於高回報率。這些渠道聚集了高度匹配的目標受眾。橙色的自有媒體都聚集在下半部分。橙色帶綠色邊框的是HubSpot One所勾出的並不屬於自有媒體而屬於寄生媒體的媒體。品牌要把精力放到自有媒體上來,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網站的建設、SEO、部落格和電郵(圖中竟然沒有電郵!)上來。

注重整合行銷和再行銷

為什麼要進行整合行銷?因為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你的受眾即便是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依然要接受幾十種媒體的刺激。電視,廣播,網站,短信,微信,微博,電郵,你很難保證第一次未被轉化的用戶不會第二次接觸到其他媒體時被轉化。舉個例子,假設用戶把商品放入了購物車就關閉了網站,你是不是要用電郵提醒這個用戶還有商品未進行結賬呢?又或者看到文字廣告不感興趣的潛在用戶會不會被影片廣告演示轉化呢?

另一方面就是再行銷,再行銷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行銷手段。如果你的回報率並不稱心如意,那麼是否想過再試試推動點其他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呢?部落格行銷就是一個例子,你或許很難通過一篇博文征服讀者的心,但是如果你可以堅持推送對讀者群體有價值的訊息的話就可以培養受眾群體對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