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Tag Manager中文版,觸發器改善– Trigger Group(觸發器組)來了

Photo of author
Written By CMO

Google Tag Manager官方中文版來了
Google Tag Manager官方中文版來了

我們有一陣子沒有怎麼關係Google Tag Manager了。不知不覺地GTM竟然推出了中文版!你可以在右上角的用戶設置中將語言改成簡體中文。

至於翻譯的質量麼,令人驚訝地把GTM翻譯成了跟踪代碼管理器。 Tag就是跟踪代碼麼? ! !難道我們搞的那麼多花樣都是為了跟踪?

GTM中文版令人蛋疼的翻譯
GTM中文版令人蛋疼的翻譯

不過,總算是有了中文版,可喜可賀!這不是我們本篇要說的重點。重點在於2019年3月26日的更新中,GTM上了一個新的特性,叫做Trigger Group(觸發器組)。

Trigger Group(觸發器組)是什麼?

觸發器組是觸發器的一種新的類型。它可以集合多個觸發器,當且僅當所有觸發器都被觸發時,該作為觸發器的觸發器組便會被觸發。

聽上去有點繞對嗎?舉個例子,觸發器組包含兩個觸發器A和B。觸發器A為訪客訪問“Thank you”頁面,表示支付成功。觸發器B為訪客的瀏覽器為微信自帶的瀏覽器。那麼當用戶在微信自帶瀏覽器上訪問“Thank you”頁面時,該觸發器組會被觸發,你可以利用一個Custom HTML標籤彈一個圖層讓用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觸發器組是個雞肋功能?

這回明白了嗎?就是邏輯中的“與”的關係。

如果你是GTM的老玩家一定會說,這算什麼新功能?原來的版本分分鐘就可以搞定啊!比如這樣:

無觸發器組實現條件組合
無觸發器組實現條件組合

從這個意義上講觸發器組就是個雞肋特性。不過GTM團隊推出這個功能可不是為了讓老鳥們Show優越感的,而是為了幫助新人們更好地使用這款強大的工具。

比如這裡的User Agent變量,我們預先設置了一個JavaScript變量,其值等於navigator.userAgent。各位老司機們可以幫新同學封裝一個“瀏覽器為微信瀏覽器”的觸發器。比如像筆者這樣的好人:

觸發器:瀏覽器=微信
觸發器:瀏覽器=微信

那麼菜鳥徒弟們只要直接將這個觸發器加入到他們需要的觸發器組就好了。你看,連鍵盤都不用敲。

觸發器組:Thank you + 微信
觸發器組:Thank you + 微信

是不是簡化了很多?其實觸發器組並不那麼簡單。

觸發器組讓複雜工作變輕鬆

由於觸發器組可以自動產生“與”的邏輯,這讓我們省去一些過程變量記錄狀態。比如你希望記錄一些來自Google搜索的優質的閱讀訪問,定義的條件為頁面看到75%並且停留時間超過20秒。

以往版本中我們會需要記錄下當前頁面訪問深度,並用計時器觸發器來觸發一個GA標籤。有了觸發器組就可以大大簡化這個過程啦。

首先建立一個計時器,設置20秒,並限制僅當Referer來自Google時啟用。

來自Google搜索的頁面訪問,20秒計時
來自Google搜索的頁面訪問,20秒計時

接下來做頁面深度,我們用兩個深度,50%和75%,免得以後還要再用到50%。

閱讀深度50%,75%
閱讀深度50%,75%

然後建一個觸發器組,把上面兩個觸發器包括進來。

新建觸發器組20秒+75%可見
新建觸發器組20秒+75%可見

現在就OK了嗎?橋多麻袋!因為我們在頁面深度的觸發器中設立兩個閾值50%和75%,因此Demo-75pct必須觸發兩次才行。於是我們又加了一個,Demo-75pct。

Demo-75pct必須觸發兩次才行
Demo-75pct必須觸發兩次才行

最後我們為觸發器設計一個GA的EVENT標籤把結果返回給GA。而後,再測試一下。

gtm.triggerGroup是最終觸發的Event名稱
gtm.triggerGroup是最終觸發的Event名稱

總結一下,為什麼觸發器組碉堡了?

今天我們用來介紹觸發器組的這個實例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這是時間和空間上兩個維度的觸發器互動,HubSpot One之前專門用過一個教程介紹過解法。

如果我們把最終觸發放在深度觸發器上,當深度觸發器觸發時,時間觸發器可能早已經過了。所以我們必須記錄是否已到時間,並用專門的變量保存值。

如果我們把最終的觸發放在計時器上,那麼我們一定需要一個變量告訴我們用戶是否看到了特定的深度。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打開網頁,接著去忙別的事,過了幾分鐘後回來看,那麼這樣的閱讀就會被忽略。因此不建議這樣做。

現在你知道Trigger Group(觸發器組)是多好的特性了吧?愛護新人,照顧老人,會是今年GTM最佳新特性的有力競爭者。